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024年以来,西双版纳充分的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工具的作用,既把好环评审批“源头管控关”,又做好“经济服务关”,不断加大重点项目环评审批要素保障服务,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办事增便利,为优化服务创条件,为项目审批提效率,推动项目“换挡加速”,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4年至今年3月底,全州完成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和备案共431个,总投资346.02亿元,环保投资27.22亿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7.87%。全州201个重点项目已完成审批187个,环评要素保障率93.03%;其余项目环评在编制或评估中。
在环评审批过程中,西双版纳州从始至终坚持生态环境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结合“无废城市”建设以及重金属、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实际,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上的水准,持续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助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某项目首次提交评审的环评报告时,最近居民点的“大气伤害概率”高达51.82%,严重制约了该项目落地。通过专家指导和企业对工艺及工程优化,最终“大气伤害概率”降为0,此举既确保了项目落地,又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为强化“环评”保障作用,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工作调度,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国家、省级、地方三个层面重点项目进行“三本台账”清单动态管理、挂账销号。通过对项目“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及时解决项目环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快项目环评审批时效。
在建设项目审批时,依法依规,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五个不批”要求,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两高”项目审批,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法规底线的前提下,确保建设项目依法审批,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履职。
同时,一直在优化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严格审批与优化服务并重,逐步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完整集体审查工作制度,认真落实部门并联审批要求。不再将水土保持、行业预审等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法规底线的前提下,试行“容缺受理+承诺制+后置条件”审批方式,不再让环评审批成为建设项目落地的“肠梗阻”。同时,积极试行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二合一”审批,在建设项目开工前自愿同步申请办理环评与排污许可手续,探索两项行政许可事项“一并受理、同步审批、接续发证”的审批新模式,并探索重点项目环评“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机制,试行“打捆审批”,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此外,对建设项目审批要件、环节进行重新梳理,先后制定了《建筑设计企业环评申报系统流程指南》《木炭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等规范性指导意见,切实提高环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做好政务服务工作,深入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及时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和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同源、动态更新、联动管理;深化“一窗受理”、预约办理,积极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公开、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目前,已实现对备案项目实行“不见面备案”,报告书和报告表审批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40%,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实现四深度,提交材料、网上验证、在线审批、网上查询等环节均实现网上办理,达到全程网办。
主动服务,致力环评精准化。认真贯彻落实省、州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及要素保障工作要求,主动与发改、交通、建筑设计企业和环评编制单位沟通联系,做好环评工作提前介入和指导服务作,及时研究项目环评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符合环保要求,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项目,采取特事特办,急事快办,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开工、尽快形成实物经济工作量。去年至今,全州共出动421人次对重点项目开展环评服务。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前移关口、提前介入、精准服务。
开展帮扶指导,提升环评报告质量。针对环评报告存在对问题识别不准确、问题反映不真实、严重阻滞建设项目审批等问题,进一步强化环评文件质量监管,除对驻地环评单位开展全覆盖现场检查,按季度公开环评文件考核结果外,主动对编制单位做业务培训。对编制单位和建筑设计企业在项目环评中遇到的困难,及时邀请专家研究解决办法,集中力量破难题、强保障、抓推进,确保所有提出的问题“见底清零”,提高环评质量的同时提速审批。大荒田光伏电站项目从召开技术评估会到获得环评审批,仅仅用了15个工作日,推动重点项目“换挡加速”落地。